跟人说起小时候上的课外班,盘点了一圈发现自己上得最久的是作文课,一时间不知道是该说我写东西这么差确实该补补,还是说幸亏上了这么久要不然得差成啥样。

我从对作文产生概念之前就被送去上作文班了。家长认识个挺好的小学语文老师,刚上三年级的我就每周六晚被提溜到老师家里,跟比我大两三岁的学生一起写一晚上作文。偶尔写学校布置的,大部分时候会出另外的题目。既然不是强制性的作业,家长对于课外班也采取相当放任的态度,我在作文班慢慢摸索出了摸鱼大法。正常的流程是布置完题目开始写,写完老师给建议,收到反馈之后再改,如此反复几个回合。而我小小年纪就学会了磨洋工,一晚上到最后勉强填满一张三百字的稿纸给老师匆匆看一眼,到了下周堂堂说出:“上礼拜的没带”,老师也不置可否。 话说老师明明跟家长很熟,但为什么好像从来没跟他们反映过,他们也没说过我(。但我怎么这么小就这么不负责任,生气。 除了学校作业跟作文课的几小时,剩下的时候一个字也不会多写的。长大之后曾经想过是不是因为太早就被迫去补习才变得厌恶写作,我不知道,但这可以把锅甩到别人身上,所以我也不介意这么解释。

作文课一直上到小学毕业,我依然不喜欢写,作文水平也普普通通,属于可以接受但开家长会的时候会被说“啊她其他都还不错,就是作文可以再加强”的程度。按一般文艺作品的套路,此处应该有一位老师出现点燃我内心对写作的火花,但是没有。所以我要强行提起初中的一位语文老师(初中过于草台班子,大概换过四个语文老师),在家长会上重复了前述评语并被我妈提问“那要怎么做呢”之后,思考许久,说“那还是多看点范文吧”。母亲觉得这个语文老师好像水平一般,但看范文总是没有错的,于是给我买了一本《新概念作文作品选》。如标题所示,它并不是获奖作品集,实际上收录了一些获奖选手的其他作品。我觉得她应该没有看过内容,要不然应该是能意识到有些内容对于初一小朋友还是有些超前的吧?无论如何,虽然可能不是母亲的原意,但这本书极大地满足了中二少年的装腔需求,开拓了我的阅读视野,那位老师大概也没想到是往这个方向开拓的。

书可以看,但自己写是不会写的。后来得知很多人中学时期都有写作文写周记刹不住车的时候,我好像从来没有这种经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是一个可鄙的名词党,想来是觉得在谈话中透露出几个大作家深奥作品的名字比老老实实写文章更有性价比。这种症状持续到意识到自己的见识太浅薄,根本没有人在意为止。遇到写东西的任务一如既往地逃避,甚至高中语文老师把我抓去让某名师给讲讲作文或许也被我逃掉了?至于后来各种报告论文成为我焦虑的一大来源,惨案频发,经历过于痛苦我都选择性失忆了。

中二时期对于不擅长书面表达有独特的解释,就像有人会把说话打磕巴形容成“脑子太快了嘴巴跟不上”一样,我会表示是因为我太聪明了,对普通人来说很复杂的事情在我这里一句话就可以解释,不明白为什么要写那么多。于是就被狠狠锤了……这种想法可能是看多了不讲人话的教材的后遗症,觉得既然我看书看不懂是我不行,那么我写的东西别人觉得不行也应该是对方的问题。而且深信一些基于抽象程度的鄙视链,越抽象越简洁的东西更高级(虽然人家说的也不是写作风格吧),放到现在我得是个做“xxx的底层逻辑”“一句话讲明白xxx”短视频的。

上面这个解释说错了一件根本的事情,显然我并没有在脑中把众多思绪拧成一句话。我的脑子里有五百句话,但要耗费大量精力才能用文字抓住寥寥几个词。学生时代的作文常常被评价行文不连贯,确实,我花很长的时间在思维的河流里捞出一点点,再写下一句时已经有太多想法流了过去,抓到的都是不相关的东西,俗称想到哪写哪。在学校还要写报告的时候只好写好大纲之后开始随机写作,写完一小段看情况贴到合适的部分,也是用电脑写作的时代才能进行的操作呢。

后来找了个不用怎么写报告的工,每天发邮件连完整的话都懒得写。那段时间入坑了手帐,初期热情高涨,每天能写一整页,没有内容也强行写。生活乏善可陈还能写文具测评,进入买文具、试用文具、点评文具的循环。差不多持续了快一年,之后还是会用计划本,但没兴致每天写日记了。这可能是我写字最多的一年。

说回不喜欢不擅长写东西的原因,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以为是自己没有表达欲,但是看了一眼发现我在草莓县嘟了一千两百条……明明都觉得自己没怎么说话,时间线上的朋友都好活跃好会表达的说。开始写这个博客的时候也会有担心,大家每篇博文都动辄大几千字,我只写一点点还劳烦别人点进来是不是不太好。不过我要学习没关系bot的精神,写一百字也是写了,像现在这样虎头蛇尾也很厉害了。